凸台,一般比賽中前三名領獎時所站的頒獎台座,取其形狀暱稱之。
2014年1月4日,
第九屆泰雅馬拉松半程馬拉松21km的比賽,我終於站上了凸台。
在30~39歲人稱死亡之組中,我是分組第16名,擠進頒發獎項的人次中。
大會的頒獎順序,從男、女總排名1到5名開始,
沒進入總排名1到5名的,則按照年齡分組取名次。
該組報名人數越多的,取的名次也跟著變多,最多取到20名。
所有分組中,只有30~39歲組的錄取名次排到20,
意思是這一組的參賽者最多,難度也最高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能跑、會跑、很會跑、超會跑…代表的意義是不太一樣的。
為了減肥而投入跑步運動的我,一開始跑3圈400公尺操場就會臉色發白;
2012年報名第一場比賽:台北富邦馬拉松的半程馬拉松,
賽前緊張到睡不著、跑完癱軟在地上爬不起來。
接著在2013年以一個月一場的平均速度參加各種比賽,
路跑團的同事、朋友們一個接一個都上過凸台了,
我只能每每望著他們的背影興嘆,在後頭跑到喘不過氣、腳痠腿軟。
還記得在某場比賽起跑前,旁邊的跑友以開玩笑的語氣對著我說,
等我跑到終點,他們大概可以準備烤肉、生火然後烤完一支香腸了吧。
2013年11月,我參加了第一個全程馬拉松(42.195公里)的比賽,
為了在初馬就跑贏陳冠希,雖然用盡全力達成目標,
接著換來的是嚴重不良於行的雙腿、以及瘀血紅腫的腳指頭。
我認為我很會跑了,但是上凸台這件事,
好像就是那麼遙不可及的夢一般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泰雅馬拉松的賽前,跟至謙老師、志兆警官討論上凸台的可能性,
參考過往的比賽成績,得到的結論都是可能最多落在錄取邊緣。
開跑之後,志兆敏捷地穿過重重人牆,在1公里過後就一路狂奔,
我在後頭只感覺到隱隱的大腿痠軟,似乎是訓練的疲勞尚未恢復。
到7公里左右,心跳的速度在警告我跑得太快了,
前方到蕙蓀林場入口折返點還有一大段上坡要跑,
是不是該放慢速度、保留體力?
然後,我看到已經有不少人率先折返、從旁邊飛馳而過,
默默地算了一下人數,發現領先群大約有50個人左右,
依據參賽人數約略計算,
如果在回程都能維持目前的排序,好像就有上凸台的可能性了!
當下顧不得已經疲累的身體,壓搾出身體的力量緊咬住前方的那幾個人。
折返點設有一個補給站,但是還要往路邊繞一小段距離才能到,
為了再節省出一點點的時間,當下決定不前往補充水份,
低頭咬牙繞過折返處繼續往前跑。
回程的10公里,心裡不斷告訴自己,不要被太多人追過就有可能上凸台。
約略的印象中,我大概被5個人追過、也反過來追過4個人。
最後5公里,大腿隱隱有抽筋的感覺,
先前比賽抽過筋的經驗,提醒我雖然累也要保持身體重心,
不能把太多的負荷往下放到雙腳,這樣只會加快抽筋的發生。
終點前的兩個補給站,
一個強碰全馬的眾多參賽者,不願進去人擠人反而影響配速,
一個是離終點只剩2公里,決定拼著最後一口氣衝刺。
跑過最後的1公里連續上坡,衝過終點線,
看到志兆警官在成績證明印製處等我,他說,應該有機會喔!
從工作人員手上接著從印表機剛印出來熱騰騰的成績,
終於,如願看到分組16名的字,亮晃晃的印在紙上。
爸、媽、老婆、孩子們,我真的辦到了、我終於辦到了!
坐在台上看著頒獎程序的進行,
每個上台的看來都像是經驗豐富的厲害角色,
一直輪到我站在台上,還是覺得自己似乎格格不入。
市民跑者的最高指導原則,先求帥、再求快,
好想有一天,人家也能看到我就覺得:這是一個狠角色喔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