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

2-6 成為一個更好的跑者,痛但是快樂著

說了那麼多的比賽故事,又寫了那麼多的文章(那麼會講,都你來講),照理來說,這麼認真又努力的我,每次踏上跑道一定是像腳踩風火輪一樣,在賽場上應該是風馳電掣(ㄔㄜˋ)、無往不利、過關斬將的吧,?

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。

曾經因為配速策略失當,在馬拉松前半段的部份跑得太快而超出了當時的體能負荷,好不容易衝過終點線之後,啊嘶一聲兩隻腳的大小腿肌同時抽筋,在一堆志工跟選手的面前轟的一聲直接倒地。

曾經在鳴槍的碰碰聲後,短短才不到五秒的時間,就因為與其他選手的推擠(推屁喔…現在想到還是很生氣),在太陽還未升起、天空還全黑的視線中,不小心踩到窟窿而扭傷腳踝。

(翻腳刀還硬跑,一回來腳踝就像吹氣球一樣整個腫起來)

曾經輕忽了夏天南部熱情高溫的威力,在暑假八月天時期跑去屏東參加比賽,路面一邊蒸發著前一陣子下完雨的水氣,旁邊有已經吸飽熱力再吐出來,跟烤肉板沒兩樣的工地鐵皮圍籬。被烤了四十多公里之後,躺在終點旁的草地就是一個小時,差一點點就要熱衰竭。

曾經都已經在不舒服了,還是因為不想浪費報名費就是堅持要出賽,不只是拖著一條老命回來而已,身體直接送給我三個月的運動傷害休養期,告訴我下次不要再這麼任性。

曾經在外進行長距離的訓練,覺得自己狀況有夠好、跑得有夠快,還有餘裕跟朋友聊天,尾端還可以有加速的力氣。跑完了也拍完大合照了,揮揮手跟大家說再見,兩分鐘後我騎著車就因為前面有未打方向燈右轉的車輛,打滑摔車然後被送進醫院急診室。

(還可以自拍代表一點都不嚴重?)

曾經我以為這四個月來的訓練我都切實地完成了,準備充足,一切都就緒了。滿懷信心地在起跑線蓄勢待發,旁邊的其他選手在我眼中如無物一般。(除了第一排那些黑人之外)但是一起跑後,我的力量卻從身上無故消失,完全無法按照預定的配速計劃前進,最後跑得比之前的任何一場比賽都還要差。

曾經在比賽過程中非常地順利,體力也維持得非常良好,跑出了自己比賽生涯的最佳速度,明明覺得自己超棒,但那場賽事卻是強者雲集,上凸台一樣沒我的份,光看名次完全感受不到這個人到底是強在哪裡。只能在底下望著那些得獎的選手們,徒呼負負。(不知道呼久了會不會得正…)

陪伴著我度過這幾年來的跑步歲月的,是一次又一次的病痛,以及種種的突發狀況。

就連我以為自己非常拿手的訓練規劃以及課表執行,也不是想像中那樣子,會一直順利地進行著的。

大家都很忙,有工作、有家庭、有自己想做的其他事,在已經被行程與瑣事塞滿生活之中,為了把時間挪出來跑所謂的課表,做其他事的時間與空間就是我必需犧牲掉的。就連與其他人來往的機會都變少了,我變得不出席夜晚的聚會,因為我得早早入睡,隔天才爬得起來、才有辦法五點就去操場報到,然後就變成人家口中很難揪的那個人,逐漸變得邊緣。

我無瑕理會這些事,因為我得全神貫注,把非必要的精神與體力都儲備下來,才有足夠的能量提供給訓練的大量體能消耗。

這樣很偏執,也很頑固,除非也是跑步瘋子,不然很難被身邊的人同理。

尤其是,我並沒有覺得自己因為這樣子的訓練而有在進步。

我的速度停滯了下來,每公里的配速上限遇到了瓶頸,一直無法提升。對於長距離跑的耐力承受度也沒在改善,每次訓練結束的那一瞬間,都已經是力竭的狀態,更不用說整個過程中一直跑得要死要死的,一個月前就這樣,兩個月、三個月了還是這樣。每次心情都還沒有平復咧,奇怪第二天怎麼這麼快又到了,我又要跑下個訓練內容了啦!

我曾經以為自己已經有那個能力可以幫助別人。所以看到有跑友設定了目標,也訂出了課表,我願意配合著他們的進度,雖然那個負荷對我來說是相對地輕鬆的。我陪著練習,我把所有體悟到的心得都拿出來分享,遇到間歇訓練的時候我跑在最前面,陪他們撐過一次又一次的厭世級訓練。

(不只是訓練,正式比賽我也擔任大家的配速員。攝於2019台北渣打公益馬拉松,目標成績3小時30分整,最後以3小時29分52秒準時到達終點。)


有的人通過了課表的考驗,在賽場上跑出自己的史上最佳成績記錄,甚至到達了BQ*的程度,成為一般人眼中的超菁英跑者。

有的人因為經過了這個歷程,對於更進階的賽事擁有了挑戰的勇氣,不只是成功完賽,也拿到了超級亮眼的名次成績,甚至是代表國家出賽的資格。

還以為自己是個教練呢,你帶過的那些人都比你強了啦。

只剩下我了,在一次又一次的運動傷害後,在不慎被闖紅燈的汽車撞擊因此膝蓋韌帶受到不可逆的損傷後,跑步的能力無法完全恢復,個人的成績紀錄高掛在那裡很久了,變成一個可望不可及的高牆。

我在通往快樂與成就的路上,與這些挫折與失敗的經驗,一直並肩前行著。

還記得我才跑第三場的全程馬拉松賽,就一口氣突破了市民跑者的3小時30分門障礙,嚇到了一堆人、摔破了不少支眼鏡。回想起比賽的那天,不知道從哪裡來的絕佳體能狀態,還有堪稱一氣呵成的配速記錄,至今我還是會覺得那個時候的我,好棒,有夠狂的。

從小就不擅長運動的我,一開始跑步的時候只有被人家笑跟被人家電的功能而已。因為逐步累積訓練成果後,不只是一個一個地超越了那些原本看不起我的人,在大家也都不認為我可以辦得到的情況下,我也開始有了傲然站上凸台的能力。

有些神級選手的獎盃多到放不下,不夠特別或是名次不夠好的,連拿都不想拿回家,但是我得過的每一座獎盃我都小心地留存下來,因為那是一個跑步小弱弱,我用自己的雙腳跑出來、伏仰無愧拿到的,那是我努力過後的證明。

從半馬、全馬到超級馬拉松,從跑步賽事跨越到自行車,後來我騎過了一日雙塔、也參加了鐵人的比賽,我也嘗試在不同的領域之中,用我自己的力量去為我的生命劃下一道又一道的深刻印記。

(2017年一日雙塔520K認證,成功完賽的木牌與證書)

我享受的不只是賽事的過程,而是我可以透過學習與研究而訂出有系統的計劃,嚴格且有紀律地要求自己去執行,然後達成一個挑戰、跨越原先設定好的目標,不只是要做到,還要比別人更好。

因為我可以挺直腰桿地說,你看,連我這樣的人都辦得到。

我享受的不只是訓練,而是因為我有準備,而且我是有能耐的,所以我可以當仁不讓地幫助到同樣想要跑步人,或是喜歡跑步這件事的人。

因為我可以分享,就算不求回報,我也無比地快樂。

我享受的不只是從肥宅瘦下來的結果,而是當我與別人聊到這整件事的時候,會因為我話語以及眼神中散發的能量,而影響到下一個願意嘗試去做做看的人,然後也改變了他們的生命與視野。

因為我成為了一個跑者,我在痛並快樂著的交替中尋得平靜,然後蛻變,變成了一個比之前更好的人。

我是一個老師,這個屬於跑者的精神,我也想把它帶給我的學生們。我想陪伴著他們,一起踏步、落地成風


(第二章完)

註:Boston Marathon Qualifying Standards,簡寫為BQ,指的是能夠報名參加波士頓馬拉松的成績標準。BQ對於一般跑者來說,門檻是非常高的。以2015年來說,40到45歲的男性跑者,全程馬拉松要跑進3小時15分才算達到BQ,然後隨著跑步活動的盛行,BQ只會越來難苛刻而已…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